596漳州房产网 > 新闻资讯 > 城建规划

漳州城市品质提升方案发布 推动6个组团开发!(2)

2022年07月13日 17:02    来源: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   点击: 次    0 条评论

21.开展交通整治。实施道路微循环、路口微改造、道路塌陷隐患、信号灯优化等整治,拓宽“瓶颈路”,提升通行效率,全市推进7条主次干道“微整治”。依托地铁站点、大型公建、商业综合体,全市推进5处具有公交换乘、停车等功能的交通“微枢纽”。开展电动自行车及机动车、非机动车乱停放专项整治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交警支队、城管局、交通运输局)

(五)安全韧性工程

22.推进排水防涝。加快落实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,推进高水高排工程建设,推行城区水系与周边江河湖海、水库等“联排联调”运行管理模式。加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排水管道老化更新改造,全市新改建雨水管网(渠)110公里。强化易涝点整治,建立和完善易涝点整治动态更新机制,全面排查风险点,重点开展低洼区域和地下空间整治。利用城市低洼地、池塘湖泊、公园绿地等建设滞洪区、雨洪公园,构建海绵城市,积极争创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水利局、财政局)

23.保障城市供水。加快推动各县(区)完成双水源或应急备用水源建设,鼓励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,提升水源可靠度。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完善和老化更新改造,2022年全市新改建供水管网120公里,各县(区)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%以内。规范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信息系统使用,保障正常运行,督促属地供水企业及时填报信息,加强水质在线监测管理。落实二次供水水箱定期清洗消毒制度,各级供水、物业、卫健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抽查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水利局、城管局、卫健委)

24.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。继续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,稳步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效能,巩固提升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,推进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。全市新建改造修复市县生活污水管网120公里,龙海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完成扩建,漳州高新区马洲污水处理厂正常稳定运行,解决“有厂无水”问题,各县(区)完成省、市级下达的污水集中收集率和污水厂进水BOD浓度目标。各县(区)启动建成区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,明确黑臭水体名称、长度、位置、现状水质情况等,按要求制定整治方案,公布完成时限。强化市政维护井下有限空间作业监督管理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生态环境局、水利局)

25.强化燃气安全监管。全面排查整治燃气经营、餐饮等公共场所、老旧小区、燃气工程、燃气具、燃气管道设施六类安全风险和重大隐患,开展综合性、标准化治理,评估管道运行安全状况,加快完善安全设施,推进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更新改造,特别是2000年以前建成投用的老旧管道改造,治理燃气安全风险隐患。(责任单位:市城管局、公安局、商务局、应急局、市场监管局、消防支队)

26.强化房屋和桥梁安全管理。加快钢结构、石结构房屋专项整治和一般安全隐患房屋整治,重点强化酒店、厂房等人员密集场所治理。建立房屋安全“健康绿码”,试行房屋安全监测保险,强化动态监管和预警置。全市完成4741栋50年以上老旧房屋安全隐患整治。强化桥梁定期检测,加快鉴定为D级(或不合格级)病害桥梁的加固改造,完善“一桥一档”档案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应急局、自然资源局、农业农村局、市场监管局、公安局)

(六)农村水环境治理工程

27.农村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。加快完成农村分散式水源保护范围划定,完善边界标志、隔离防护设施建设,加强水质监测,同步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。(责任单位:市生态环境局、财政局、卫健委、农业农村局、住建局、水利局)

28.乡镇生活污水处理。全市完成4个以县域为单位,将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打捆打包实施市场化,2022年,全市新建改造配套管网88公里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生态环境局、财政局、水利局)

29.农村生活污水治理。坚持增量规范与存量提升并重、场站与管网并重、建设与运维并重,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,重点治理转型融合城郊类、集聚提升中心类、保护开发特色类村庄,优先治理环境问题突出、乡村振兴试点村庄。全市推进117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或验收,以东山县为试点单位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样板工程建设。(责任单位:市生态环境局、财政局、卫健委、农业农村局、住建局)

30.农村水系综合整治。全市优先在诏安县和云霄县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,治理黑臭水体42条以上,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学习可推广的治理模式。实施农村安全生态水系项目,治理河道长度22.8公里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生态环境局、水利局、财政局、卫健委、农业农村局、住建局)

(七)农村居住环境整治工程

31.农房安全管理。加强在建农房质量安全管控,健全长效机制。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,加强对既有农房改造、扩建等安全监管,特别是加强对三层以上(含三层)房屋、用于经营的农村自建房、人员密集场所的房屋安全风险防控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自然资源局、农业农村局、应急局、市场监督管理局)

32.农村生活垃圾治理。全市新增漳州台商投资区以县域为单位,将村庄保洁、垃圾转运、农村公厕管护等打捆打包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。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,除龙文区外,各县(区)分别新增1个乡镇全镇域落实分类机制,扩大分类覆盖面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农业农村局、生态环境局、商务局、供销社)

33.农村厕所改建。持续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和公厕提档升级,引导农民群众自主改造提升未达到卫生规范的厕屋,改造不符合建设技术规范的三格化粪池,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234户。完善乡村景区旅游厕所建设管理,持续推动完善旅游厕所电子地图标注上线和“一厕一码”扫码点评管理。(责任单位:市农业农村局、文旅局、卫健委、住建局、生态环境局)

34.村庄清洁行动。持续开展以“三清一改”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,由“清脏”向“治乱”拓展,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、村庄周边拓展。不断健全长效清洁机制,通过“门前三包”等制度明确村民责任,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村庄清洁日等,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、常态化、长效化。(责任单位:市农业农村局、生态环境局、住建局)

35.乡村美化绿化。以“绿盈乡村”为抓手,引导各地梯次建设富有绿化、绿韵、绿态、绿魂的村庄,全市50个村庄提升达到“绿盈乡村”标准,新创建850户以上省级“美丽庭院”。(责任单位:市生态环境局、妇联、农业农村局、住建局、林业局)

(八)农村风貌管控工程

36.村庄规划编制。区分集聚提升、城郊融合、特色保护和搬迁撤并等不同类型村庄,加快编制“让村民看得懂、政府用得上”的实用性村庄规划,坚持“阳光规划”,充分尊重村民意愿,避免强制“合村并居、村民上楼”,全市完成678个村庄规划编制。(责任单位:市自然资源局、农业农村局)

37.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整治提升。持续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整治提升,培育一批典型案例,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。全市完成4个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提升;各县(区)各推动1个村庄历史建筑、传统风貌建筑等上线省传统建筑海峡租养平台。(责任单位:市自然资源局、住建局、农业农村局)

38.提升乡村建筑风貌。加强村庄风貌引导,优化村庄布局,将农房建筑立面图集要求纳入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内容,作为建房日常巡查、竣工验收的建筑风貌管控依据,谋划打造一批具有当地风貌特色、设施配套齐全的农村住宅小区样板,通过以点带面,整体带动农村村民住宅建设。全市启动长泰区岩溪镇、枋洋镇和漳浦县石榴镇等3个乡镇所在地集镇开展环境整治,完善生活污水垃圾治理,提升既有建筑风貌,配套公共服务设施,规范管理秩序,推动共建共享共治。新增长泰区创建“崇尚集约建房”示范县,全市整治既有裸房17150栋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自然资源局、农业农村局)

(九)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工程

39.打造“乡村振兴”精品示范线。推进乡村振兴“百镇千村”试点,充分发挥试点村辐射带动作用,促进“串点连线成片”,打造一批农业高质高效、乡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的典型示范线,重点打造12条精品示范线路。(责任单位:市农业农村局)

40.农村公路建设。持续推进“四好农村路”高质量发展,加快实施县道“四晋三”、乡道“单改双”等建设,开展临水、临崖、临池塘公路及农村支路进入干线公路口的安全整治,推进连通较大自然村公路建设,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214公里。(责任单位:市交通运输局、发改委、财政局、自然资源局、农业农村局、生态环境局、水利局、林业局、应急局)

41.农村物流体系建设。巩固村村通客车成果,推动城镇公交线路向周边重点乡镇延伸。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建设,整合交通运输、邮政快递、供销等农村物流资源,培育农村物流服务品牌。(责任单位:市交通运输局、商务局、邮政管理局、供销社、农业农村局、工信局)

42.农村供水一体化。积极推进全市14个县(区)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,至2022年底累计开工12个县(区),启动建设规模化水厂7处,铺设管网700公里,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。(责任单位:市水利局、农业农村局、自然资源局、住建局、卫健委)

43.农村通信和配电基础设施建设。持续拓展农村光网和4G覆盖广度和深度,推动农村千兆光网、5G网络、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,在95个乡镇实现镇区千兆光网和5G网络覆盖。积极推进农村电力设施改造提升,开展农村防灾差异化建设,改造45条农网10千伏线路,优化农网网架结构,提高农网供电可靠性;重点解决农村居民用电低电压、“卡脖子”等用电受限问题,新改建175个供电台区,打造3个乡村电气化试点,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。(责任单位:市通管办、国网漳州供电公司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发改委)

(十)推动典型样板工程建设

44.新区(组团)建设样板。各地需结合各自发展方向、城市定位,选择1—2片重点地区(城乡结合部、综合交通节点等)实施集中连片开发,创新建设模式与机制,优先布局新型基础设施、民生工程、海绵城市、绿化花化等一批重大项目,突出产城融合和品质提升,高标准建设新区组团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自然资源局、发改委)

45.城市(县城)更新样板。在中心城区(县城区)或老县城中心地区各推进1个老旧街区或片区单元整体改造,打造城市(县城)更新样板,推动居住品质提升、基础设施完善、公共服务配套、区域生态修复、公共空间拓展、历史文化保护、工业遗产利用、城中村改造等方面城市更新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城管局、自然资源局、发改委)

46.绿色社区建设样板。选择1个县(区)社区创建绿色社区,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化,营造宜居社区环境,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,建立健全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机制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城管局、民政局、公安局)

47.城市快速路(主干道)样板。全市推进1条城市快速路(主干道)整治样板,强化“高快一体化”,构建衔接畅通、布局完善的城市快速路网;继续推动城市主干道整治,推进道路平整度提升、井盖治理、路口微改造和辅道改造、街巷微循环改造、园林绿化提升等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交通运输局、城管局、公安局)

48.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样板。选择1条廊道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工作。以生态保护和复合功能的协调统一为建设目标,重点开展符合生态建设的规划设计、空间营造、绿化种植和功能完善等工作,凸显项目生态典型性、生态稳定性和生态服务价值等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自然资源局、交通运输局、水利局、林业局)

49.花漾街区建设样板。选择1个商业集中、人流密集的老城区的重要节点,结合慢行系统的打造,推进街道、广场、零星杂地、街头小绿地等综合整治,强化绿化花化彩化和休闲绿地广场建设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自然资源局、发改委)

50.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区样板。选定一个残疾人居住的住宅小区为10分钟生活圈的核心,以实现肢体残疾或盲人在居住小区无障碍生活和安全便利地出行、就医、办事、买菜、去公园广场休闲娱乐等基本需求为目标,开展无障碍通行设施、服务设施等方面综合整治提升,形成衔接畅通的无障碍示范区域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残联、城管局、卫健委、交通运输局)

51.水环境综合治理区域样板。启动1个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整治,重点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,结合防洪排涝、滞洪区整治、河岸缓冲带与美丽河湖建设等,建设雨洪公园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生态环境局、水利局)

52.城市精细化管理街区样板。创建一个城市精细化管理街区,健全街区管理体制机制,围绕环境卫生、生活垃圾分类、广告牌匾、车辆停放、立面整治、工地管理、绿化亮化、道路交通设施管护等进行创建,改善市容市貌和空间秩序。(责任单位:市城管局、住建局、交警支队)

53.集镇环境整治样板。选取长泰区岩溪镇、枋洋镇和漳浦县石榴镇等3个乡镇开展集镇环境整治样板工程创建工作,完善生活污水垃圾治理,规范管理秩序,配套建设居民交流休闲空间,植入地域特色文化,活化利用老旧建筑,提升既有建筑风貌,推动共建共享共治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自然资源局、生态环境局、交通运输局、水利局、农业农村局、市场监管局、林业局、通管办,国网漳州供电公司)

54.“崇尚集约建房”样板。启动长泰区“崇尚集约建房”县创建工作,两年内完成裸房整治,新建农房按建筑立面图集实施规划许可管控,建成1幢以上示范房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自然资源局、农业农村局)

55.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样板。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“一市十县廿镇”试点示范工作,全市以东山为试点单位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样板工程建设。(责任单位:市生态环境局、住建局、自然资源局、农业农村局、财政局)

二、保障措施

(一)强化协调推动。市级、县(区)级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要落实属地责任,细化制订工作计划,加强研究部署,注重统筹推进,健全工作机制,强化部门协作,定期协调推动,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进度和投资。加强对跨部门、跨地区、跨流域等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,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,规范审批前置条件,压减报建审批时间,加快规划选址、用地、用海、环评、水土保持等前期工作,加大征地拆迁、市政配套、水电接入、资金落实等推进力度,加快项目建设。对进度落后的项目,要明确责任单位,研究落实解决问题的时间表、路线图、责任人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农业农村局、自然资源局、生态环境局、水利局、财政局,国网漳州供电公司)

(二)强化责任落实。各县(区)政府、开发区(投资区)管委会要研究制定富有本地特色的品质提升行动计划,策划生成重点项目,统筹协调推进实施。推动前期规划、项目生成、建设运营等环节信息共享,统筹服务范围广的重大设施,实现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、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共建共享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农业农村局、自然资源局、生态环境局、水利局、交通运输局、财政局)

(三)落实资金保障。结合各地的发展基础和财力状况,多渠道加大投入,合理保障建设运维资金。市级调整优化专项支出结构,按轻重缓急,分年度在市级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;强化绩效管理,重点加强对县(区)的正向激励,各地也要加大激励资金投入。在市级下达的专项债务限额内,各地可申请专项债券资金用于城乡建设项目。培育壮大城乡建设融资平台,通过多种形式为项目提供融资支持。(责任单位:市财政局、发改委、住建局、农业农村局)

(四)加强人才和技术保障。加强市、县(区)城乡建设品质提升队伍业务培训,建强专责主抓的专班队伍。支持政府部门与高校、金融机构、国有企业等单位建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,组织一批熟悉工程建设、投融资等业务的技术人才赴县(区)挂职服务。支持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,在置业、落户、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。发挥专家顾问团作用,指导项目设计、施工、管理、评估,编制相关技术导则和标准。(责任单位:市委组织部,市住建局、农业农村局)

(五)加强督导考核。全市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督查检查考核计划、市对县绩效考评指标内容,市住建局、农业农村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日常督查,配合市政府督查室、市效能办开展专项督查督办和察访核验。健全完善考核与奖励相挂钩机制,对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工作绩效优异的县(市、区)及典型样板项目,市级财政给予正向激励奖励。(责任单位:市住建局、农业农村局、财政局,市政府办(效能办))

微信扫码分享

声明:本网大部分文章转载自第三方媒体,文章头部皆有标注来源出处,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权利,请告知本网下架处理。
0 条评论网友评论

Copyright @ 2010-2024 596fc.com 596房产网版权所有 @为互联网事业发展助跑 闽ICP备202403806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