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96漳州房产网 > 新闻资讯 > 本地新闻

漳州南山文化生态园:留旧,留住“乡愁”

2019年03月19日 17:08    来源:台海网    点击: 次    0 条评论

▲南山文化生态园里的旧水塔

   “来,拍一张,真是太漂亮了!”3月16日上午,在漳州南山文化生态园里,几位市民在古香古色的水塔前面“打卡”后,又继续欣赏起南湖的美景。

  这座水塔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,早已废弃多时。兴建南山文化生态园时,像这种老旧的古建筑都被有意识地保留下来,成为生态项目的一个小景观。近年来,漳州市紧紧围绕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,走生态发展之路,持续探索“生态+”模式,不论是生态项目还是美丽乡村建设,坚持留住“旧”,保护古街、古宅、古树、古道、古井等,并赋予新功能让老建筑的“生命”得到延续,从而留住“乡愁”。

  城市 守护文脉

  16日,南湖边的“洪树德陶艺展览馆”吸引了许多游客,这个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展馆分为上下两层,一层展厅内收藏有洪树德的近200件陶艺作品。在这个展厅内,游客可以欣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陶艺作品。

  “这是一座富有闽南特色的红砖建筑,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厂房,富有年代感。”漳州圆山新城建设有限公司总工办主任陈湖滨说,在南山文化生态园的建设中,像这种老旧的古建筑都被有意识地保留下来,进行充分的挖掘并综合利用,有些成为文创基地,通过“生态+文化”模式,引入新业态,有些则成为一种小景观。

  “像这样的水塔,还有三座,在南山文化生态园的后续工程中,都将保留下来,稍加改造后,成为一种人文小景观。”陈湖滨说,这一带是漳州的老工业基地,是漳州工业发源地,共有面粉厂、油脂厂、制药厂等十三个厂,俗称“十三厂”。厂房建筑大都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,采用闽南红砖建造,后来这些老工厂相继倒闭停产,许多建筑、厂房都荒废了,杂草丛生。

  南山片区进行棚户区改造及黑臭水体整治、兴建南山文化生态园时,保留有价值的建筑物、构筑物,按照原有的肌理和风格,如闽南红砖进行整修改造并综合利用,这些保留下来的老建筑与周边的绿色相映成趣,富有漳州特色。

  废弃厂房,有着高耸的烟囱,锈迹斑斑的机器,斑驳的砖墙还有空旷的仓库。这是那个时代、那群人的历史痕迹,总能牵动市民的怀旧情愫。

  圆山林下生态园是依着“林下林场”而兴建的一座开放式森林公园,位于市区西南外10公里,成为市民近郊旅游的好去处。许多到圆山林下生态园游玩的小朋友,总会被入园口的几个巨大的、锈迹斑斑的锅炉吸引住。

  “这里原先是林场废弃的罐头厂。”林下林场副场长吴艺东说,早已停产几十年了,从这些锈迹斑斑的设备上,可以想象到这里曾经是一个热火朝天的罐头厂。在兴建圆山林下生态园时,它们也被刻意保留下来,成为一个景观。

  在园区中“林下往事”主题区,一幢老旧的红砖瓦房建筑物,墙上还刷写着毛主席语录,墙角有布满锈斑的犁耙、风柜等,别样的古厝为生态园增添了几分怀旧的色彩。

  “这里是知青楼,那边是保存完好的知青养猪舍。”吴艺东说,上世纪60年代末,共有多批次的知青到林下林场,在这里生产、生活,共同度过那个特殊的年代。

  乡村 找回记忆

  “以前是猪舍、旱厕,现在都拆掉了,建成了乡村小公园,周末还有许多城里人过来游玩。”漳浦县石榴镇攀龙村73岁的村民林耀全乐呵呵地说着村里的新变化。

  攀龙村开展富美乡村建设中,不到半年时间,不仅建起了两座小公园,脏乱差的现象也得到有效改善,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变得更加舒适、美丽。

  在这里,记者发现不少景观是采用许多农村废旧的构件或物品建造的,如石磨、猪槽、水缸、鼓风车等进行造景,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。

  攀龙村村委会主任林海云笑着说,在美丽乡村建设中,村里共拆除了将近1万平方米的猪舍、猪栏,还有其他的草棚,于是将旧石板、砖瓦等变废为宝,作为打造景观的重要元素。

  平和县长乐乡联三村位于平和县西部,地处闽粤两省交界处,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重点老区基点村。去年以来,联三村修缮革命遗址,打造精品线路。依托良好生态自然资源和丰富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,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。

  “没有大拆大建,全部是因地制宜,科学规划。”长乐乡党委宣传委员林明达说,规划注重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和建筑特色,加大对古遗址、古巷、古井、古树、古祠堂等的修缮和保护力度。另一方面是注重保护、留住乡愁。以修旧如旧的方式,重新修缮下坪曾氏祠堂、罗明办公旧址、平和暴动纪念馆等,加强对陂头角古村落、长乐大桥桥头500多年古榕树的保护。

  在芗城区浦南镇双溪村,一场新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,以“统一规划选址、统一结构造型、统一立面装修”的标准,规划建设92套两联排三层新厝。

  “新村是在村头重新选址规划,原先的老厝及有一座清朝道光年间的土楼‘日昇楼’都按原貌全部保留下来。”双溪村村主任梁海河说,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,利用原先的一些荒废地及旧物兴建了一个“忆芗公园”,现在正准备引进一些社会资金对这些旧厝开发为民宿。

  心间 留住乡愁

  “肃静!大开道!”日前,芝山镇康山村村民欢聚在古迹“合宝楼”前,举行一场别具一格的民俗踩街、表演活动,纪念明代先贤林曾进士,激励后人刻苦学习、拼搏奋斗。

  “因为棚户区改造及西湖生态项目建设的需要,康山村已整村搬迁,但合宝楼等古迹却保留下来,以后成为西湖一景。”据康山村文化理事会相关负责人林启章介绍,因而每年这个时候,村民们都会回到这里,用民俗踩街表演的形式,弘扬优秀的祖德文化,留住乡愁。

  “将这里的知青旧居原貌保存下来,就是保留那个年代上山下乡时的生活方式、生活用品以及生活场景。”林下林场副场长吴艺东说,去年底,当年到林下林场下乡的知青们还组团前来参观,看到这些旧居、旧的工具仍在,大家都很激动,“他们大都早已退休了,但当他们来园区时,看到原先居住的房子,原先使用过的工具都还在,非常激动”。

  “老厝,老宅都还在,许多乡贤回乡时,很容易找到共鸣点,找到乡愁,而乡愁恰恰就是联系乡贤的纽带。”浦南镇双溪村村主任梁海河说,从去年以来,又有许多事业有成的乡贤回乡参与扶贫及乡村振兴工作,现在由乡贤出资的“乡村大食堂”正在兴建中,建成后,村里的老人每天都可以到食堂里免费吃饭,费用全部是乡贤承担。

  “留旧,这样才有乡愁。”漳州市住建局副局长张永金说,老的构件、老的建筑,都是以前工匠的优秀作品,每个地方的民间艺术都有地域性,有基本的文化艺术价值,在城乡发展中,对于一些有利用价值的建筑物,则可以考虑保留下来,稍加改造后重用利用,对于一些既没有保留意义也没有利用价值的建筑物,在拆除时,还应注意收集一些旧构件进行充分利用。

微信扫码分享

声明:本网大部分文章转载自第三方媒体,文章头部皆有标注来源出处,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权利,请告知本网下架处理。
0 条评论网友评论

Copyright @ 2010-2024 596fc.com 596房产网版权所有 @为互联网事业发展助跑 闽ICP备202403806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