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96漳州房产网 > 新闻资讯 > 本地新闻

四通八达"路“新颜 改革开放40年漳州交通发展回眸

2018年12月24日 08:57    来源:闽南日报    点击: 次    0 条评论

  漳州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完善,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。这是龙海东园交通枢纽 市交通局 供图

  ⊙本报记者 张志鹏 通讯员 林俊河 林丽君 黄美华

  滚滚历史长河中,40年不过沧海一粟。然而,改革开放的40年,对漳州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来说,可谓沧桑巨变。

  从双脚丈量到抬脚上车,从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两脚泥”的农村泥巴路、砂石路,到现在通到家门口的水泥路、柏油路,从屈指可数的省道到“两纵两横”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,我市正逐步形成以铁路、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骨架,以市城区为中心,以乡镇为节点,以行政村为基础,外通内联、通村畅乡、客车到村、安全便捷的全域交通运输网络,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的助推器。

  数据显示,截至2017年底,我市铁路里程从1978年的102公里增加至418公里(含在建),其中高铁211公里;公路通车里程从3999公里增加到12329公里,其中,高速公路从“零”增加至595公里。

  四通八达的快速路

  变“千里”为“咫尺”

  改革开放以来,我市交通运输工作呈现出“投资力度持续增强、建设规模持续扩大、发展势头持续提升”的良好发展态势,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完善,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。

  高速公路,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体现,更是沿线居民出行便利的实质体验。改革开放初期,漳州境内无高速公路,直至1997年,全长27.63公里的厦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,才实现了漳州高速公路零的突破,此后高速公路建设不断提速,至2015年9月,高速公路东山联络线和漳永联络线分别建成通车,结束了东山县、华安县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。至此,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95公里,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目标。

  “以前从长泰去东山娘家,起码半天时间,如今全程高速,前后只需两小时,真是快了不少!”目前居住在长泰的沈宝玉对其三十多年来回家路的变化特别感慨。

  “火车一响,黄金万两”。在2012年以前,作为唯一进出福建省的铁路通道,鹰厦铁路构筑起漳州的经济走廊,解决大量人员和物资运输需求。近年来,随着我市经济的高速发展,鹰厦铁路的运能和运量不足问题逐渐显现,加速推进铁路建设尤为迫切。

  2012年6月,龙厦动车组出现;2013年12月,厦深铁路通车运营……铁路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,据统计,2011年至2015年,我市累计完成投资51.6亿元,总通车里程达339公里,其中新增快速铁路通车里程211公里,形成“倒‘T’型”的主骨架网布局,全市7县(市、区)通快铁,突破性跨入“快铁时代”。此外,福厦高铁客运专线漳州段、厦门地铁六号线漳州延伸段等项目正加快建设。

  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。我市综合交通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市交通建设计划总投资1075.4亿元,持续加快实施 “两纵两横六联”高速公路网、“三纵三横五联”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、“两纵两横四支线”铁路网以及重点场站、港航建设等项目。2016年至今,我市已累计投资约560亿元,每年投资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。力争通过“十三五”建设,实现公路、铁路、水运、航空等运输通道“外达内联”,重要节点客货运“零距离换乘、无缝化衔接”,基本形成畅通福建沿海与内陆、服务粤赣与西南内陆省份、便利两岸往来的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。

  铺到门前的致富路

  变“泥巴路”为“生态路”

  改革开放以来,我市农村公路蓬勃发展,建设规模和里程稳步提升,给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。

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” 是后坊村村民出行的切身感受。那时,村往南是山路,往北是泥巴路,村里农产品难出村,村外的人和物也难进村,这使得后坊村的发展举步维艰。

  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,没有公路也就等于没有出路。因此,我市秉承“要致富、先修路”的理念,致力于农村公路建设,全力畅通内循环。2003年,我市启动了“年千公里农村路网改造工程”,标志着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起点。此后四年间,全市共完成投资23.9亿元,建成通村水泥路4278公里,当时1666个建制村已有1657个实现了通村公路路面硬化,而后坊村便是受益的村子之一。此后,我市继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,至“十二五”末,更是实现了“四通”发展目标,即县县通高速、区区(重点开发区、重要旅游区)通二级路、乡乡通三级路、村村通客车。

  “路好了,车多了,人气也旺了。东西出得去也进得来。甚至到积山或县城打工也方便多了,日子是越来越好了。” 提起农村公路建设带来的变化,后坊村村民郑海福笑开了花,目前,后坊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4833元。

  以绿色为基础,实现从有到美的转变。近年来,我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,加快建设“四好农村路”,重点推进通乡(镇)三级路和连接多个建制村的通村双车道公路建设,并对路网建设进一步延伸,2018年实现200人口以上的自然村(贫困村)通硬化路,部分县延伸至50人口自然村。近两年来,我市累计建成农村公路547.6公里,完成危病桥改造46座、安保工程783.4公里。同时,全面加强农村公路日常管养,实施边沟清理、路肩平整和路域整治等专项活动,严格按照“路面完好、路缘清晰、标识醒目、排水顺畅、安防可靠、路域洁美”的要求推进路容路貌和管养水平提升,全面构建起“畅、安、洁、优”的农村公路体系。

  长泰锦溪路、南靖山梅线……一条条生态示范路依次映入眼帘,“四好农村路”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,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,还带动了乡村产业和旅游业发展,成为广大农村村民创业增收的重要引擎。

  百业俱兴的发展路

  从“货畅其流”到“物精其流”

  道路通则百业兴。近年来,我市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,让交通全面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新时代的新变化,实现从“有”到“好”的转变。货运总量从1978年的677万吨增加至2017年的7178万吨,货物周转量从76329万吨公里增加至988705万吨公里,分别为原来的10.6倍和13倍。

  长久以来,物流成本过高总是阻碍着运输业的发展,反映出我市运输结构不合理、物流组织效率较低等问题。近年来,我市在不断加大基础交通设施项目建设的同时,持续加快交通物流园区和运输场站建设,推动形成交通运输物流产业集群。同时,大力推广多式联运,使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充分发挥,使货物“宜公则公、宜铁则铁、宜水则水”,流通更加经济高效,逐步实现从“货畅其流”到“物精其流”的跃升。

  2011年至2017年,我市累计完成投资约65亿元,建设交通物流园区和运输场站,全市“9客11货”场站项目纳入国家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专项规划,培育了盛辉物流公路港、漳龙物流、四通物流等一批龙头企业。

  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市计划投资54.6亿元,新改建公路客运枢纽9个,物流园区或中心13个,以港口、铁路货运站以及高速公路互通口为依托,建立一批与主体交通设施能力相适应的物流园区或中心,基本实现“县县有货运枢纽”;促进海铁联运、公铁联运、滚装运输和驼背运输等发展,实现多种交通方式合理接驳和联合运输;推进传统货运枢纽升级改造,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或中心聚集,支持和引导铁路、公路、港口货运枢纽延伸服务链条,提升全程物流服务功能,逐渐形成交通运输物流产业集群。

  其中,作为闽南地区最大的陆上交通货运枢纽项目漳龙物流园区,其集仓储、运输、配送、供应链管理、信息及物流金融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,依托我市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,实现了300公里以内辐射到闽东、闽西、汕头地区,500公里以内辐射到台湾、华东四省。

  目前,我市正在加紧开展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项目攻坚活动,已确定重点攻坚项目17个,计划总投资达160亿元。其中,传化集团漳州公路港、龙海宝博高端物流仓储基地等2个项目于11月27日参加全省统一签约仪式。通过加快打造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,推动交通运输事业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。

微信扫码分享

声明:本网大部分文章转载自第三方媒体,文章头部皆有标注来源出处,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权利,请告知本网下架处理。
0 条评论网友评论

Copyright @ 2010-2024 596fc.com 596房产网版权所有 @为互联网事业发展助跑 闽ICP备202403806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