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96漳州房产网 > 新闻资讯 > 本地新闻

"城中有湖 城中有林、城中有花" 美丽漳州生态格局形成

2018年11月13日 17:12    来源:闽南日报    点击: 次    0 条评论

  放眼生态城,绿韵满漳州。

  漳州素有“花果之乡”的美誉。城中有湖、城中有林、城中有花,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,离不开郁郁葱葱的园林绿化。

  事实上,我市一直十分重视园林绿化工作,早在1983年,《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》开始把园林绿化纳入规划。随后,开始有目的地进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,结合旧城改造,逐渐分化为公共绿地、生产绿地、专用绿地、防护绿地,形成道路绿化覆盖相结合的绿化网络。2006年1月,漳州市(芗城、龙文主城区,下同)荣膺国家园林城市称号,分别于2009年3月及2014年6月,顺利通过住建部国家园林城市复查。

  近年来,特别是“十三五”以来,漳州市紧紧围绕“田园都市、生态之城”的城市发展定位,以“四绿”工程、“四季花城”、城市三年绿荫行动计划为抓手,积极探索“生态+”模式,大力推进“五湖四海”生态环境先行示范项目建设,努力打通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的转换通道。通过建设大公园,改造小绿地,多建城市片林,实施重点地段和街区绿地花化彩化美化提升等措施,采用垂直绿化、立体绿化、见缝插绿等方式,打破空间局限,增加绿化量,让绿化面得到最大化的延展,形成了“自然生态、绿荫环城、四季有花、季相分明”的城市园林景观。

  增加“绿量” 提升城市“颜值”

  人在花中、花在林中、林在园中,这里,四季常绿、四季花香。美丽的蝶变离不开大城格局规划。2014-2017年,漳州市区累计投入园林绿化建设资金66亿元,是我市有史以来绿化建设资金投入最大、取得绿化成果最显著的3年。依据规划,我市重点实施西溪湿地亲水公园、南山文化生态园、江滨生态公园(天宝段)、“芗江水岸、龙江观竹”生态项目、西湖生态园、西院湖公园、南山水岸、九十九湾湖、水仙花海、香蕉海、英桥花海、人民广场花海、芝山公园(二期)等一批公园项目建设,大大增加了广大市民的游乐休闲场所,丰富了旅游资源,提升了城市品质。

  至2017年底,全市有各类公园108个,公园绿地面积2181公顷,公共绿地面积7289公顷,公共绿化覆盖面积7922公顷。城市绿化三项指标稳步增长,全市(含县城)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14年的14.15平方米提升到2017年的15.04平方米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14年的42.38%提升到2017年的43.05%,建成区绿地率从2014年的39.49%提升到2017年的39.91%。

  除了增加城市绿量,我市还注重对原有绿地品质的提升,实施绿地花化彩化美化提升等工程。行道树的设计以因地制宜,适地适树为原则,选用开花乔木,如凤凰木、蓝花楹、腊肠树、美人树、红花紫荆等品种作行道树,使四季有花,四季皆有景可赏。花海的设计则以自然、生态、节约为原则,以木本花卉为主,考虑花期搭配,突出季相变化,营造四季景观,达到花化、彩化的效果。去年5月22日,漳州市启动九龙江畔“百花齐放、百树成荫”绿化工程,即在九龙江畔种植可长成百年老树的大树和多种开花乔木,形成百花齐放、百树成荫的沿江景观,首期已种植乔木459株,形成初步景观效果。

  不仅公园建设,漳州还积极开展园林单位小区的创建工作。对小区进行绿化,种植花草,还通过楼道绿化、增设花箱等多种布置手法进行立面美化,实现了“见缝插绿”“开门见花”“四季有花”的社区生态景观。截至目前,漳州市区现有省级园林单位30家,市级园林单位132家,省级园林小区11个,市级园林小区42个。

  园林城市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城市中,周边乡镇的园林发展也至关重要。我市大力开展国家园林城市(县城)、省级园林城市(县城)等创建活动,以创建活动推动园林绿化工作水平有效提升,取得显著成效。近五年来,全市新增国家园林县城1个(长泰县)、省级园林县城5个(东山、云霄、漳浦、华安、诏安)。截至目前,我市除平和县正在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外,其他县(市)均获得省级以上园林城市(县城)称号。

  因地制宜 造山魂水韵园林城

  “碧湖这片,地势低洼,以前是城乡结合部,居民的生产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放,形成黑臭水体,改造后不仅景观大为提升,还兼顾了防洪排涝的功能。”下洲花园蔡渊水称赞道。

  而这,仅仅是我市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公园的一个缩影。

  比如“南湖”拓宽联通了蜈蚣湖、南山湖,实现水系相通、绿道相连,成为九龙江南岸生态休闲新空间。“九十九湾湖”在原有九十九湾水系整治的基础上,对闽南水乡示范段、湘桥湖、坂上湖、孚美湖实施拓宽改造、景观提升,在百转千回的水道上形成若干“串串湖”。

  漳州坚持“以水为脉,以绿为韵,以文为魂”的指导思路,按照“丰富内涵、提升品位、打造精品”的原则,推动全市各地建设一批“生态+”示范项目。“五湖四海”项目的实施,除了有休闲健身功能外,“五湖”兼具清淤、蓄水、泄洪等功能,是我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,既弥补市区防洪排涝能力的短板,也整治了城乡周边黑臭水体问题,改善了城乡宜居环境。以西湖、西院湖、南山湖、蜈蚣湖、九十九湾湖等所在地为例,原先均是脏乱差的城乡结合部,地势低洼,生产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放,形成黑臭水体。按照排水防涝综合规划,将整合水利、生态、休闲三大功能,待这些湖全部建好后,到2020年可新增滞洪区水域3820亩,新增滞洪库容约1000万立方米,成为“城市绿色海绵体”。

  我市还因地制宜,结合原有山林地貌景观,最大程度保护原有生态植被,充分彰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生态理念。“四海”中如荔枝海项目,总面积1500亩,于2013年建成,并于2017启动改造提升工作,该项目主要以土生荔枝为主,已成片形成的荔枝林海予以保留,在此基础上建设绿道、驿站等配套设施及点缀一些亭、廊等园林小品,既大大节约了建设和养护成本,又保护了已形成生态景观的荔枝海。水仙花海总面积约317亩,2017年6月建成向市民开放,目前已进入水仙花海轮作期。该项目利用原有水仙花苗圃基地,结合花田肌理和耕作便道,采用自然式的理水、铺路、搭亭、绿化等手法进行配套游憩设施的建设,并发展各类花卉,打造以七彩花田为主题的水仙花海。至此,在“生态+”模式引领下,“城中有湖、城中有林、城中有花”的美丽漳州生态格局形成。

  绿色“功能包” 让生活更美好

  绿色创造未来,让生活更美好。绿色“功能包”,不仅指向环境,还指向生活,装载着生态、休闲、文化、产业等一系列要素。

  深谙此道的漳州在进行城市绿化管养中,一直以国际化视野和标准谋划城市建设。近五年来,漳州市着力推进绿道系统生态网络建设,打造城市“慢行系统”,新增城市绿道495公里,主城区累计建成绿道156.5公里,绿道建设呈现出连线成网、互通互连的良好态势。绿道系统生态网络的建设不仅让群众切实享受到“生态”福利,还带动了休闲度假、农业观光、苗圃果园、餐饮娱乐、康体健身、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发展,把大量河滩地、果林地、苗圃种植地、花卉基地等转变成公园、观光景区。

  西溪湿地公园便是其中之一。西溪湿地公园原是一片滞洪区和垦荒地,我市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布局,通过配套建设16公里绿道,将生态湿地区、文化休憩区、城市外滩区、运动休闲区四大功能区串联成片,不仅有效提升城市功能配套和生态品质,而且使得广大市民在家门口便可“居城市而享山林之乐”,开创了国内“都市郊野”概念的先河。

  “四海”建设并不是单纯的营造景观,而是以一朵“花”、一片“海”来撬动一个产业的发展。如英桥花海等项目将花海景观与特色花卉苗木产业相结合,打造成集休闲旅游、花卉苗木展示、农业体验和科研实验于一体的“花海经济带”。

  而在闽南文化生态走廊25公里绿道建设过程中,更是既注重“历史文脉”的挖掘也注重带动“绿色产业”发展,生态走廊建设贯彻“生态+绿色”发展理念,促进“生态+历史、生态+文化、生态+产业”等融合发展,通过沿线村庄建筑立面整治,驿站、绿道及重要节点的建设,注重保护闽南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,突出闽南古厝文化元素,建成9座闽南风格驿站,重塑漳潮古道的驿铺风貌,该项目还联通市区与东南花都、海峡花卉集散中心,串联起水仙花原产地、万亩荔枝海和百花村等3个全国著名传统花卉水果基地,连接千年古刹南山寺、七首岩、凤凰山等3个名胜古迹,覆盖沿线7个花卉种植专业村,实现了村庄、田园、景区的融合,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,带动周边花卉苗木和特色产业发展,成为全省绿道建设的标杆性工程和展示闽南文化特色的风景画廊。

微信扫码分享

声明:本网大部分文章转载自第三方媒体,文章头部皆有标注来源出处,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权利,请告知本网下架处理。
0 条评论网友评论

Copyright @ 2010-2024 596fc.com 596房产网版权所有 @为互联网事业发展助跑 闽ICP备2024038063号